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月宫365”实验模拟太空生存:种菜养虫、科研

来源:中国新报作者:admin 2018-03-17 09:06点击:

北航举行“月宫365”计划志愿者入舱仪式。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北航举行“月宫365”计划志愿者入舱仪式。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月宫365”:模拟太空生存记

  人类未来在太空中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种菜养虫,科研健身,自给自足,甚至可能有智能机器人送上热腾腾的馒头……这个名为“月宫365”的实验,正在探索、验证这一切的可能性。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明子

  零下六十多度的火星地表,空气稀薄,在沙丘和砾石组成的红色荒漠中,几块孤零零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着一座恒温恒湿的实验站。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利用火星土壤和人的排泄物在舱内种植土豆,燃烧联氨生成水,维持站内水和空气的循环。他计划通过种植仅存的12颗土豆,度过等待救援的400多天。

  电影《火星救援》中的这个情节,如今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简称“北航”)的空间基地模拟实验舱“月宫一号”里上演。1月26日,第二组4名志愿者结束了连续200天的密闭隔离生活,走出了这个名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密闭舱系统,另一组志愿者接替进入,继续完成总共365天的全部实验,因此,这次实验项目也被叫做“月宫365”。

  他们比马特·达蒙幸运。实验舱内不仅有土豆吃,还有黄瓜、草莓、小番茄,他们还种小麦、大豆、油麦菜,甚至还能自给自足地吃到“肉”。

  但“月宫一号”绝不是借用《火星救援》的想法。“我们的项目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北航教授、“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探索在远离地球的太空环境达到长期的完全自治生存,用专业术语来说,叫“闭合度”——密闭环境中循环再生的水平,假如一个人每天消耗10公斤物质,其中由生保系统提供的物质占比量越高,则闭合度越高。

  此前这一项目的纪录是由俄罗斯创造的:连续封闭180天,闭合度95%。“月宫365”实验全部完成后,将创造连续实验365天、闭合度98%的新纪录。实验成果不只应用于月球,火星、空间站,在深海、地下空间、高原和极地都可能有用武之地。

资料图:第一组两名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月宫一号”的植物舱内向舱外致意。“月宫一号”由一个综合舱、两个植物舱组成。植物舱内的三层植物架上种满了各种作物,有生菜、茄子等等。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第一组两名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月宫一号”的植物舱内向舱外致意。“月宫一号”由一个综合舱、两个植物舱组成。植物舱内的三层植物架上种满了各种作物,有生菜、茄子等等。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人造“桃花源”

  “穿好外套再出来,外面冷。”刘红大声说。1月26日17点整,实验舱的气闸舱门打开了,舰长刘光辉和副舰长伊志豪先出舱,女志愿者褚正佩和王伟随后,他们像明星一样被等候在外的科研组成员包围,然后被迅速送往医院进行医学观察。

  这是“月宫365”项目的第二次换班仪式。上一次换班时间是2017年7月9日。从那时算起,第二组4名志愿者已在“月宫一号”中连续密闭生活了200天,打破了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纪录。医学观察结果显示,连续密闭生活200天后,四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也都良好。

  “一想到纪录是由我们打破的,还挺激动的。”舰长刘光辉说。

  “月宫一号”当然不是一座宫殿。它坐落在北航大院南门附近一座彩钢板房内,是一个“冂”字型的密闭实验舱,内壁全部由304不锈钢无缝焊接而成。除电力供应外,舱内的物质与外界全部隔绝,包括空气。

  “月宫一号”的研制,从13年前刘红受聘到北航任教就开始了。

  刘红此前的专业是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到北航后与航空航天结合,很自然地就瞄准了“地外生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研究。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24 Chinanewspaper.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