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月宫365”实验模拟太空生存:种菜养虫、科研(2)

来源:中国新报作者:admin 2018-03-17 09:06点击:

  那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已经成功升空,中国已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嫦娥一号”也开始筹备。刘红回忆,当时国际科学界已有讨论,未来太空站补给的最佳方式并非从地球输送,势必要开始地外生存保障技术的研究。

  最早的地外生存系统是前苏联在1972年提出的。这个叫做Bios-3的系统较简单,只有人与植物两个生物链环,水和大部分营养物质都由舱外提供,舱内植物仅负责制造氧气和一部分食物。1973年,Bios-3首次完成了2~3人、连续180天的实验,证实了这个理论:如果能够按照生态系统的原理定量计算和设计,能够实现物质循环的人造生态系统。

  世界各国先后加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美国建立了由人-植物两环构成的“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并完成了4人90天的密闭实验;欧洲太空局于1989年启动了“微生态生命保障系统研究计划”,在系统中引入多种微生物,负责将人类排泄物层层分解为可供植物生长的二氧化碳、富氮培养基、氧气和水等物质,但该系统至今没有获得成功;日本的方案特点是引入了大型动物山羊,一方面生产羊奶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另一方面消耗系统内作物产生的枯叶和秸秆。2005年9月,这个系统进行了3次为期一周的联合实验,但没有再进行更长时间的实验。“大型动物在我们的方案中是最早被放弃的。”刘红说。因为把它们养大,然后杀掉吃了,“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实验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大型动物的可能。

  相比之下,“月宫一号”结构最复杂。它首次同时引入了动物和微生物,组成了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为什么要引进动物?主要为了让人有动物蛋白的摄入。”刘红解释说,“引入微生物处理固体和液体废物,从而维持系统更稳定地运行,对地球的依赖更小。”

  筛选可供加入外太空生态系统的动物,几乎是一个“人造”进化工程。排除大型动物后,项目团队考虑过鱼类,但这意味着要引入一套复杂的水生生态系统,且鱼骨不便降解回收、进入再循环,也被否定。最后确定了这个系统的“动物准入标准”:不能使人类产生食用心理障碍,不能与人争夺食物,应以人不食用的植物废物为食,在提供动物蛋白的同时还能处理人类不食用的植物秸秆等。

  他们锁定的是一种没人想到的动物:黄粉虫。

  进入这个系统的植物与微生物的标准也与此类似。植物应能提供食物、氧气和水,培育过程不宜过于复杂;微生物则需兼具促进植物生长、废物降解等多项功能。

  2014年,这个由1种动物、21种植物、多种微生物和3个人组成的系统构建成了1.0版的“月宫一号”:其中有一间供人类活动的综合舱,一间供植物生长的植物舱,人、动物以及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气被送至植物舱,供植物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富氧空气,净化后供人、动物和微生物呼吸;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经过冷凝、净化,一部分供给人满足人的生活所需,其余与净化后的生活废水和尿液一起,回灌于植物栽培,植物成熟后,经加工成为人类的食物;系统内的空气和水,都由电力驱动完成循环。

  3名北航学生和教师志愿者,完成了105天的全密闭实验,这是中国首次长期多人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刘红还记得,当时舱内种植的水果只有草莓,约一周收获一次。志愿者们十分珍视,每次收获后必把一整盘草莓摆在餐桌正中央,十分隆重。

  这次实验验证了这套中国自主研制的生态系统的闭合度和有效性——氧气和水100%循环再生,食物循环再生达到55%,整个系统闭合度达到97%。

  2016年,“月宫一号”的技术和设备升级到2.0版,且新增了一个植物舱,植物种植面积达到120平方米,种类增加至35种,以便提供更多样的食物。

  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在这个实验系统中,人不只是系统维持生命的目标,同时主导系统的运转和几十项实验的开展,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离,还需要顽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因此,实验志愿者的筛选也很严格。刘红介绍说,志愿者首先要具备“月宫一号”团队的六有精神(梦想,热情,豪情,勇气,干劲和担当),其次是良好的健康状况,不仅身高、体重、血压、血脂、代谢水平都要经过详细测量,还要经过心理测试,之后还有为期15天的密闭预实验。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24 Chinanewspaper.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新报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