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特级航天员杨利伟接受羊城晚报专访: 未来“飞天”未必都要“宇宙最好身体” 羊城晚报特派北京记者 王倩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受到中外媒体的瞩目,而第一个站在通道上接受采访的,正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特级航天员杨利伟。
两会期间,杨利伟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未来,他带来了不止一个好消息。 谈航天员选拔 驾驶员要有“宇宙最好身体” 羊城晚报:今年将开展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不单单要选拔驾驶员,还要选拔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 杨利伟:以前航天员都来自于空军飞行员,这一次要面向社会相关领域进行选拔,比如面向相关的工业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大学。这意味着,随着真正的科学家的加入,中国载人航天向着科研应用的阶段又迈进了一大步。未来,将有更多科学家能够在真正的太空环境中展开尖端科研探索。 羊城晚报:大家都很好奇,科学家是不是必须得有空军飞行员一样的身体,才能被选上? 杨利伟:航天员的身体要求都是最严格的,但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选拔标准会有一些下调,根据需要会有适当调整。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平时坐民航客机,虽然都在天上飞,但对乘客和驾驶员的身体要求完全不同。 羊城晚报:航天驾驶员需要应对什么样的情况? 杨利伟:对驾驶员的身体要求高,是因为他们不单单要驾驶,而且要对飞船的安全、组织和指挥都要负责。当飞船出现风险时,驾驶员必须具备处理能力。比如航天员承受的过载峰值一般是地球重力加速度的5倍,但训练时必须承受8倍,因为应急状况下可能会超过8倍,这相当于8个自己的体重压在身上。这时,不能所有航天员都丧失工作能力,所以要求驾驶员必须具有极强的身体素质。 “飞天”专家拟放宽身体限制 羊城晚报:很多科学家恐怕首先过不了近视这一关。 杨利伟:除了职业航天员也就是驾驶员,未来从社会其他领域选拔的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将不必非得是“宇宙最好身体”,甚至,以目前的航天器设备标准,对视力的标准有所放宽。比如载荷专家的矫正视力达到一定程度也是可以的,但深度近视肯定不行,因为会承受不了过载,导致视网膜脱落。 羊城晚报:听说身高太高也是不行的? 杨利伟:以前,对身高、年龄等基本生理指标都是“硬杠杠”,比如一米八的大高个儿,现在的航天器还装不下,但随着航天器的更新,以后这些身体条件都会逐步放宽。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对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新的选拔标准,肯定和驾驶员的标准是有区别的。 其实神舟五号返回后,我就跟专家说过,健康人群经过短期培训,应该是可以上太空的。 羊城晚报:对学历的要求标准是怎样的? 杨利伟:在身体条件放宽的同时,随着太空科研工作的推进,对航天员文化素养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前两批航天员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下一步还会提高标准,对载荷专家的要求必须是博士以上,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谈太空的经历 神秘声音?应该是正常现象 羊城晚报:第一次上太空,而且是独自一人,人们对你的那段经历有太多猜想,比如说你听到了神秘的声音? 杨利伟:我在太空时确实听到了不规律的、不定时的敲击声,但不是网上演绎的“敲门声”。我返回地面后马上就和工程人员交流,后来也做了很多测试研究,虽然还没有很准确的结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个正常现象。基本可以认为原因在于压力、真空、剧烈的温差导致的各种金属材料和碳材料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发出的声音。 重返太空?我随时接受挑选 羊城晚报:都说太空会让人感到孤独,你当时有这种感觉吗? 杨利伟:我在太空时间不长,只有一天,而且只有我一个人,工作很紧张很繁忙。作为职业来讲,选择了这个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无数次的心理冲击之后已经习以为常,我没有感到孤独。 |